他山之石

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凝心聚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天津大学双一流建设

浏览:时间:2017-05-19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项全新的重量级国家规划,首次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冲击世界一流的宏伟目标和具体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要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部署实施,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总体方案》将战略目标细分为世界一流行列和世界一流前列两个不同层次,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不但要有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到世界一流,还要逐步进入到世界顶尖位置,最终从整体数量和实力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2016年开始,国家将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在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动态跟踪和过程监测,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良好的建设效果。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来源:新华网)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改革的新时期,天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具备攻坚克难和冲击一流的基础与实力,更应勇担党和国家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总体方案》出台后,天津大学高度重视、认真领会文件的重要精神,开展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研究,深入分析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具体内涵,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晰学校未来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路径;同时,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学校整体建设和改革工作中来,即创新体制机制、协调学科发展、建设绿色校园、深化开放合作、推进资源共享,重点开展优化学科布局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工作。通过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有机衔接与结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为天津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愿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项改革任务。同时,在支持措施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意见,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总体方案》贯穿着改革创新的主线,明确提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必将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注入强大的动力。

相对于以往实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新一轮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着较大的改变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和新常态,国家赋予了大学新的使命和重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与国家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围绕国家战略,解决国家急需,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的一流大学既要在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上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自信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的具体表现。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过去二十年间,国家一系列的重点工程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的建设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但必须承认的是,重复投入、交叉建设,也是这些重点工程不能回避的问题。与以往的国家重点工程相比,《总体方案》的一大创新便是整合项目,统筹实施。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整合,统一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个主题之下,扭转了过去类别多、投入散的情况,形成整体性规划与投入,有利于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局性工作的开展。

三是进一步强调了学科的核心基础地位。学科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载体,学科发展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到底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将“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制定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凸显和强调了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核心工作,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中,要充分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创新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通过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工作,从而引导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四是破除身份固化,鼓励特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双一流”建设路径,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这就意味着“985工程”、“211工程”原有的身份标签和固定支持模式将被彻底破除,最大程度地推动更多高校参与到“双一流”的建设中来。不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特色型大学,只要具备学科优势和特色,都有机会参与建设并获得支持,将充分激发广大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动力和活力。

五是动态管理,强调绩效。“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资金的投入将密切结合建设绩效,根据具体建设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也就是说终身制将被剔除,业绩不佳就要被退出。动态管理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良性竞争,促进高校争创一流,增进建设有效性。

天津大学建设“双一流”的重点举措长期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为天津大学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建设,学校的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立体化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

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天津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紧紧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刻总结并反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勇于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以“优化学科结构”、“改革人事制度”、“推进分类培养”为重点突破,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改革步伐,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天津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年度考核工作会议(摄影:陈天凯)

实施TOPS计划,构建良好学科生态学科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龙头工程。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天津大学将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着力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稳步实施顶尖学科(TOPS)计划,通过提升学科实力,加强学科交叉,重点支持若干优势学科着力打造成为顶尖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重点发展成为优势学科,加快建设一批需求重大、特色鲜明的学科培育孵化成为潜力学科,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构建完善基础支撑平台(学科交叉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

同时,天津大学将以“五一并举”—“一横、一纵、一内、一外、一交叉”为工作主线,即重点实施“优化横向学科布局、完善纵向治理结构、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扩大外部合作交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通过深入凝练学科方向,梳理整合学科资源,凝聚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分层次地开展学科建设,努力建设若干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打破学科间的体制机制壁垒,进一步促进学科和谐共生式发展,逐步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交叉融合、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天津大学顶尖学科计划(TOPS计划)

深化制度改革,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方式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天津大学实施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当前,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津大学必须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各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学校人才聚集、学术大师脱颖而出的制度优势,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的活力。

天津大学将以“内涵发展、分类管理、存量优化、特色发展”为基本原则,推进人才强校建设,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承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重任的人才队伍。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天津大学实际和发展目标的教师聘用机制,结合准聘、长聘制度以及分类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各类人员的激情与潜力;二是全面实施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改革,针对教学科研系列、研究系列、教学系列等不同系列人员,在聘任、评价、支持和管理等方面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三是整体优化以评价激励为导向的保障体系改革,建立符合不同类别岗位特征的评价体系,探索更加有效、多元、开放的分类评价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真正使各类人才能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天津大学2015年人才工作会议(摄影:王建泽)

推进分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办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地位重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

学校将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作为改革突破口,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使两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建立“3I”培养体系,即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多学科交叉为牵引的学术平台搭建,通过科教结合,培养以“国际竞争力”为牵引的“知识更新力和学术创新力”,核心是“学术创新力”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建立“4C”培养体系,即分类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引领的保障机制,通过产学结合,培养以“职业胜任力”为牵引的“知识迁移力和实践创新力”,核心是“实践创新力”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将从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国际化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从而逐步构建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障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天津大学第三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摄影:王建泽)

加强成果转化,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的科技工作面临着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前沿突破、更加聚焦国家需求、更加强化科教融合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天津大学将对照服务国家和学校目标任务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提高科研质量,提升创新能力,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提高科技工作总体水平,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

学校将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为科技工作核心,加强科技成果对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一是积极组织参与国家和天津市的重大项目工程,与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深度合作,开展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二是继续深入推进滨海工业研究院建设,探索管理运行新模式,加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研究、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确保更多的好项目入驻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效益,成为滨海新区的科技制高点。三是将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资源,鼓励师生带成果创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

结束语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时期,同时伴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拉开帷幕,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前所未有地清晰和接近。当然,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还要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在未来新的建设进程中,面对国家需要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天津大学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进一步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发展,凝心聚力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天大品格”的一流大学。

学科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