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视点

谢和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浏览:时间:2019-01-05

『作者简介: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第一完成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目标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要求。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涉及方方面面,核心就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办一流的本科教育, 应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因此,在2017年入选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后,四川大学明确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也就是办成一个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的大学; 办成一个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不断协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智力支持的大学; 办成一个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文明灯塔的大学。同时,学校制定了以“十个一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务,特别是将“一流人才培养”放在“十个一流”的首位,目的就是要办好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一、培养一流人才、办最好本科教育的思考与认识

培养一流人才、办最好的本科教育是基于对教育的本质、责任、生命的思考和认识。教育不仅仅是注满一桶水,更应该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应该发掘每个人的天赋、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教育的责任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让整个学生群体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生命应该是爱心的传递、教与学的互动、情感的投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培养一流人才、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基于四川大学长期的追求、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根本和基本责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所大学的第一品牌和第一竞争力。有一流的学生,才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大学首先应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就应该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本科教育。我们一直致力于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是要体现“三个提供”,即:提供精英教育, 这里的精英教育不是贵族教育,不是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强调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和管理,真正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都可以接受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个性化教育,允许每个人有差异、有不同,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单一、缺失的教育,而是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品德、责任、法律意识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有知识,更要有文化,不仅有智慧,更要有责任,真正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2003年以来,川大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2004年提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并实施“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四大工程”及“12项计划”);2005年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重点抓人文素质教育(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华文化”必修课);2006年确立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思路;2007年构建了以“一条主线、两个渠道、三个层次、四条途径”为鲜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重点抓了以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为主体的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集中抓了本科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英语口语听力课等5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2010年构建完善了“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两阶段”培养过程,“三大类”课程体系,若干支撑项目);2011年提出了“川大的教育”(川大应当是一所提供精英教育、能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潜质与能力、能提供每个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2012年明确提出并推动了国际课程周工程、万门课程建设计划等六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2013年系统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文”为根基,以“理学和基础学科”为核心、文理工医全面交叉融合);2014年重点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布置设立并评选表彰了首届“卓越教学奖”;2015年布置实施了本科教学硬件条件保障工程,改造了一批利于互动的教师休息室和互动式教室;2016年重点抓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了“双创”示范基地五大重点平台建设;2017年明确提出并重点实施了感知未来和探索未来的知识能力培育计划等四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大学办最好的本科教育面临的主要共性问题:首先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问题。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期末一考定成绩”等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无法有效驱动教与学。其次是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问题。传统的本科教育存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收的问题,课堂教学以单向的知识传递为主、交流互动严重不足。再次是如何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也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和潜质。最后是如何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本科投入不足以支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

以上这些共性问题如何破解?突破口在哪里?我们认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进行了课堂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所以,我们提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强调“小课堂,大作为”,抓好“一堂好课”系统工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育人才、出思想。“一堂好课”系统工程就是系统抓好课堂的核心要素“好老师、好课程、好手段、好环境”,真正实现通过课堂的小班互动、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实现塑造学生品行、传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功效。特别是牢牢抓住“45分钟课堂”主战场,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模式、学业评价、师生角色等六大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思维方式和想象力,由死记硬背的“考试型学霸”转变为独立思考的“创新型学霸”,由“期末一考定成绩”转变为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由专业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培养,由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由教学投入单一转变为学校全方位投入。

二、办最好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激励学生勤学悦学会学

中国应试教育的优点是记得多、背得多、基础好,缺点就是缺乏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更缺乏批判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综观国际一流大学可以发现,中国的大学课堂可能只要记好公式、背好答案就能考高分,而美国的大学课堂即使带着教材、带着资料进考场也不一定能考高分;中国的大学教师投入课堂的时间多,课堂教学工作量是美国大学老师的几倍,而美国的大学教师投入课外的时间多,课堂以外投入的精力是我们大学教师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有些教师课后至少给学生布置十几篇最新的学科前沿论文让学生去查询阅读以便在下次课程讨论;中国的大学课堂考试沿用“60分及格”,学生考60分和考100分都可以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缺少进取精神、养成了偷懒习惯,美国的大学课堂考试没有“60分及格”的要求,而是打ABCD等几个层级,实行末位淘汰,这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学习的氛围;中国的个别大学生是在学校管理部门、老师、家长的压力之下才去学习,而美国的大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打破“60分及格”的规定,学生不得不独立思考、自发学习,课后不得不熬夜查资料。通过中美高水平大学的课堂教学对比可以看到,一流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每个学生未来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基于以上考虑和认识,川大提出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室“革命”为抓手,真正实现小班化、面对面、点对点。

一是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注重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环节,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从而实现三个转变,即: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思维与能力提升为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迪学生“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想象学习”教育,从应用知识学习转变为创造知识学习。2011年开始,我们把新生按照25人左右规模编班,最少的11人一个班,目前,已开设小班课程9 024门次,占课程总量的70.5%;全面实施互动式教学、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脑筋动起来、课后忙起来”。实际上,川大是下了很大决心推行这项改革,因为实施这项改革以后,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就会翻一番,学校的教学成本也要翻一番。但学校认为,大学最核心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把这个成本用在学生身上是最值得的,也是最应该的。

二是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施标准答案的考试,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虽然大学的一些学科考试应当有标准答案,但考试本身应着重考查学生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重在推理过程和思考过程,而不只是用标准答案考察大家的记忆力。川大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不是简单地改变考试题目的问题,而是打破传统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标准;不是简单地去看学生背了多少,记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想了多少、思考了多少,真正实现从靠死记硬背拿高分的学霸转变为独立思考、善于想象创新的高水平“学霸”,着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生。所以,川大在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四个结合”,即: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命题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创新能力,参考答案实行开放式、非标准,成绩评定重点关注想象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以此真正让“死记硬背”就能考高分在川大成为“尘封记忆”。目前,川大在全国首创出版了非标准答案考试试题的系列丛书,并被国内200多所高校学习借鉴使用。

三是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在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下,学生平时可能存在逃课现象,考试时还可能冒险去抄袭、舞弊,按照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要被开除学籍,这就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真学、真想、真领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源头上杜绝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抄袭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不可能靠期末考前突击就得高分。我们实施了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着重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每门课从开课到期末考试,每次课堂讨论、每次科研训练、每次作业都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降低至不超过50%;同时,取消“60分及格”,实行动态及格线,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学生评价正态分布情况,动态确定及格线,从而改革“60分及格”的传统评价模式,在制度上让考前突击和“赌一把”在川大成为“如烟往事”。

2.强化师资护航,引导教师爱教乐教善教

办好本科教育,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长期以来,川大先后实施了“831”人才梯队构建工程、海纳人才工程、优秀教师海外培训计划、人才人物培育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和深造计划、高端外籍教师引进计划、全职外籍教师引进计划等系列师资队伍建设举措,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特别是2011年,我们率先提出“只要身在学校,不管是校长、院长、院士、教授,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以此引导一批优秀教师把精力和时间投到学生身上,投到教育教学上。

一是实行教师“双证”上岗制度。教师的水平就是一个大学的水平,研究型大学老师应该具有学术、教学“双身份”,要在学术和教学上都达到高标准、高要求,不是做简单的教书匠,学术好不是好老师,只有品德好、学术好、教学好才是高水平大学的好老师。所以,我们提出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海外经历,进校以后先要从事专职博士后科研训练,先把学术提上去,有了学术成果就可以竞聘副研究员,具备了学术身份后再拿到教师资格证和经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合格后颁发的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这样才能拥有“教学身份”,才能上讲台授课,才能竞聘副教授、教授。五年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已经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是重奖一线教师。从整体来看,高校不同程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激励不够,虽然表彰很多、但奖励很少,而在科研方面奖励很多、且都是重奖,比如国家层面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相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教学工作很细致,也很难马上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需要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把爱心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其实,想搞好教学不容易,没有好的条件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针对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设立“教学三大奖”,其中卓越教学奖特等奖100万元、一等奖50万元、二等奖30万元、三等奖10万元,目的就是重奖全身心投入一线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老师;重奖积极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老师;重奖课堂内外主动跟学生交流互动的老师;重奖利用科研项目、科研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老师;重奖在教育教学上有研究、有思想、有自己观点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四川大学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表彰会,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节日,使一线教师享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3.开展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潜质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允许学生有个性、有差异、有不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天赋、特长、潜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2004年以来,川大先后实施了万门课程计划、学术型社团计划、交叉培养计划、“三进三结合”计划,为每个学生潜质和特长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一是实施万门课程计划。我们提出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10 000门左右课程,其中学术探索型课程5 000~6 000门;创新创业型课程2 000门左右,主要是邀请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开课,教学生如何当高管、如何创业;实践应用型课程1 000~2 000门;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发展为导向,打通本硕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选修界限,面向不同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学生开放,真正使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是实施学术型社团计划。我们坚持以学术型社团建设为抓手,把学术型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载体,发展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质的重要平台,计划建设500~1 000个学术型社团,真正形成“学生下课以后要么在图书馆,要么在操场,要么在社团”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鼓励老师担任学术型社团的指导老师,把老师参与社团活动、指导社团发展都计入工作量。目前,已成立学术型社团674个,参加学术社团的学生人数近5万人次,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近900人。

三是实施交叉培养计划。我们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培养平台,建设了“数学—经济”“计算机—金融”等交叉培养专业及吴玉章学院、交叉创新班;开设了“数学—金融”“数学—管理”等交叉学科复合型课程,着力构建多类型、多层次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设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课题,全校师生都可以申请立项;制定了跨学院学习生活学籍制度,鼓励学生跨学院学习3个月或半年,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知识、感触其他院系生活,通过这些举措真正让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拓展多学科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科视野,具有更强的后发优势。

四是实施“三进三结合”计划。我们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课程与课题结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结合,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探索推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供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高水平实验室、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以此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追求真理。

4.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家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必须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必须有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必须有关注和参与中国未来发展、关注和参与全球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能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国际交流的经历,都能够在川大的校园直接聆听一流大学一流大师的课程,都具有将来参与、影响和引领未来全球事务的能力和胆识,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投入1 500多万元经费,利用国际一流大学的夏季假期,在每年6~7月份开展为期2~3周的“国际课程周(UIP)”,让每个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和共享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7年来,共邀请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886位海外教授为学生开设1 104门次全英文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2万人次。

5.着力推进“双创”教育,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认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双创”教育的实质是要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本领,让学生能去谋事业、创事业,去实现基于创新的高层次创业,去成就自己的“双创人生”。基于以上思考,川大提出把“双创”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不足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并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能力培育、国际化教育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2015年,我们率先制定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18条)”,提出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从课程和教师抓起;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从课堂抓起;创新创业品质教育,从素养抓起;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从平台抓起;创新创业条件支撑,从条件保障抓起;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从体制机制抓起,由此来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品质和本领。同时,川大专门在新校区打造了一条1 600平方米的“i创街”,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条街。

6.持续投入,构建“学术殿堂式”的教学环境

办好本科教育,关键要投入。我们不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努力打造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硬件环境条件、努力构建“学术殿堂式”校园环境条件。从2012年开始,川大先后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投入38.96亿元,重点实施了“学术殿堂式”的教学环境建设六大工程,即小班化、互动式教室改建工程,教师休息室建设工程、教学楼公共空间改造工程、学生宿舍研讨空间建设工程、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工程、食堂交流区域建设工程,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特别是投入2亿多元经费,建成互动式智慧教室400多间、交流互动式走廊20多条、交流互动式大厅及公共区域4 000多平方米,努力把校园打造成处处都可以交流互动、学术讨论、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术殿堂。

面向未来,我们持续努力,提出办最好本科“五大计划”:一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计划,坚持立德树人,深度推进“全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艺术教育与美育教育,实施大学生终生体育计划;二是感知未来、思考未来的探索式教育计划,实施多学科知识面培育计划,开设前瞻知识和未来趋势大讲堂;三是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育计划,以交叉专业建设等路径强化交叉人才培养,以课程整合等拓展交叉人才培养平台,强化基础学科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四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学习探索计划,打造支持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智授系统”,升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智课环境”,建设基于学生行为分析的科学化管理“智为平台”;五是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育计划,实施“国际课程周(UIP)升级版”,增设“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课程模块,持续建设大学生海外实习实训基地。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石。川大十年磨一剑,长期坚持、真抓实干,探索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模式”,真正使本科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在川大落地生根。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真学真想真领会,探究式小班教学等系列课堂教学改革使前两排满座教室比率达97%以上;学生创新创意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学生年均发表论文700余篇,获专利50余项,参与学科竞赛200余项,覆盖12 000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 200余项,特别是在4届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连续获金奖10项,居全国高校第2。教师教学内在动力增强,见心见行见实效,教师教研教改更加踊跃,教改项目从200余项/年增加到800余项/年,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占比95%以上,教学一线老师在学校有地位、有待遇、受尊重,更有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在成都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副部长林蕙青与出席会议的400余位大学书记、校长和各地教育厅长,考察了川大智慧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观摩和华西医学教育。陈宝生部长在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看了川大的智慧教室,观摩了探究式—小班化示范课,老师和学生你来我往启智慧、线上线下探真知、现实虚拟频转换、手脑并用练本领,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很受启发和触动。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永远在路上,只要学校重视,无论地处东南西北都能实现,关键是要用心来想,用心来抓,持之以恒来推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一把手工程”。我的切身体会是,对于本科教育,校长可以不分管,但要亲自管;可以不具体抓,但要用心去抓;可以不方方面面投入,但要舍得教学投入,投在学生身上,就是投在党的未来事业上,就是投在国家的未来发展上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必将引领中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2期)

学科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