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做出中国大学应有贡献

浏览:时间:2018-12-07

当前,全国上下、各地各高校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高潮。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中国大学发展观,其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极其深刻,我们要把握思想精髓,吃透核心要义,领会精神实质,抓住根本要求,指导实际工作。

一、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大学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要把抓好大学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党委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大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确保在把方向、管大局上多谋善断,在抓班子、带队伍上知人善任,在做出决策、保落实上敢为善成。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院系,在教学科研团队中做实,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带领广大师生搞好教学科研的坚强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形成“基层党组织有力量、支部书记有作为、党员队伍有质量”的生动局面。

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加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大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办学治校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的大学,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这也是中国大学最鲜明的特色之所在。我们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弘扬正能量,使高校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共同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来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要始终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工作的主线,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大学工作的中心,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导向,各项资源和精力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并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始终贯穿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学科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日常教学科研中,做到师生心坎上,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专业课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专业课思政”优秀教师,推动各门专业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五、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办学治校、培养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师德是教师之魂,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六、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做出贡献

纵观中外大学发展史,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中得到发展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就大学的功能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文化引领、国际交流,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大学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找到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才能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和文明进步,从而引领社会发展。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应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丰硕,学科基础厚实,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信息汇聚,国际交流频繁等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政服务,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直接贡献,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表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迅速提升,大学的作用和贡献功不可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创造性的力量。

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源泉。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和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所大学传承发展的内在基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必须注重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建设大学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学术创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强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网络报刊理论宣传阵地等 “四大平台”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八、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学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我们要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师资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合作科研项目,推动科技人才交流,推动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人才。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传中国道路、中国思想,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促进人心相通、文化共兴,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也是塑造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熔炉。世界各国都把大学看作是价值观的主阵地,都把传播、培养、塑造符合本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作为大学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因此,我们对世界上的优秀文明成果和办学治学经验,要加以甄别,结合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总之,我们要以更加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更加包容的开放心态、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中国大学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2期 作者: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

学科信息平台